Hi there 👋

Welcome to John Mike’s blog :’) John Mike is the name I prefer using on the internet. My Chinese name is Qiaomai Liu. Here, I shared some writing stuff based on my past time. For more information, check the CV.

老生常谈

夜深,难眠,同时写给自己。 在我脑海里有两个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它们萌芽于去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21年的2月份的某一晚。记得当时我躺床上,正在看书,然后听见了睡在我旁边的弟弟的呼噜声,静静地看着他,我猛然发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在2点前睡着过觉了,具体来说应该是从2018年暑假结束后,也不再拥有一个孩子所谓的权利了,即只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心也无伤大雅。在那个恰当的时刻,我深刻反思了一下自己,酝酿出一种难以自容的情感,感觉是像是loser。所以当时,写了下面两句话,用以敦笃励志: 1.要拼命地思考问题 2.要努力地解决问题 而一年以后,几乎同样的时间点,同样的情感再次袭来,我再次被这两句话所提醒。 像这种情况,我称之为"野火",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很难被消灭,却很容易卷土重来,因为生活中的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就点燃了长期在心中积压的一些想法,而现阶段又无法忍受自己蹉跎岁月,留给我的影响便是“焦心“,在各方面逐渐扁平化的趋势实属让人抓狂。 其实,我的眼睛里应该是有神采的,文字里应该是有文采的,习惯里应该是自律的,每晚躺下之前的收获应该是比16小时前多一点点的,为人应该是谦卑的,大义应该是凛然的,做事应该是勤奋的,遇事应该是果断的,三观应该是向前看,向上走,向下兼容的,想读的书应该是过一段时间就该看完一本的,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多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和请教的,对自己许诺过的话应该是要信守承诺的,对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应该是无条件地接纳的,对自己的期望应该是日有所追,夜有所赶的,对犯错的事应该是要深刻反思自己的,对生活应该是充满热情与怀有信心的,对人应该是真诚而充满同理心的,追求这些的意义应该是做到了再来赋予的。 -于2022.02.20

February 20, 2022 · 1 min · 8 words · John Mike

躺平做自己

#1 内卷:有点马太效应的意思,也就是强调高效,一个原因是,资源有限,人口太多。 #2 躺平做自己: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个体,而是由大量细胞集群组合而来的,本质上就没有”自己”可言,每一个细胞都做自己,那么作为整体就不可能维持秩序,也就是说,维持这一个整体的前提条件就是,你永远都不可能做自己,也就是无法躺平,躺不平。比如,出生,吃饭,睡觉,都是一个不得不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出生,没得选,饿了要吃饭,不是想出来的,困了要睡觉,不是想睡觉,而是身体机能在以整体性的形式进行行为表达,而我们不得不响应这种激励。 #3 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提供一个个人在进行社会化时所需要的帮助。 #4 励志鸡汤为什么无用:因为将一个个特例从社会整体中单独地抽离出来进行分析,而忽视了社会角色扮演对普通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5 创新:越是聪明勤奋的人就越应该承担犯错与试错的责任,因为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更多人的解雇,使得他们更不可能有机会去突破马太效应,而创新,是避免内卷的不二法门,创新来源于在没有现成标准答案的时候,由犯错所积累而来的经验。 -于2021.06.23

June 23, 2021 · 1 min · 11 words · John Mike

荐读-“任何人都能从兴趣开始集中突破

中村修二,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成功开发者。 开发蓝色发光二极管有什么意义? 在当时,关于红色与绿色的发光二极管已经得到了产品化,而唯独蓝色发光二极管,全世界的研究机构和厂家还在挤破了脑袋地投入开发。因为如果红绿蓝三原色一旦凑齐,任何其他的颜色都可以得到创造。而使用将传统的荧光灯更换为将电直接用于发光的发光二极管的场景应用以及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能源的节省等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可以说,带来的是整个产业的变化。 《我生命里的光》是中村写于2001年前后的自传,但15年之后,这本书才在大陆得到出版。那时他刚移民美国不久,在自己书中预言说,未来的5、6年内有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创新,甚至直言“如果能获得诺贝尔奖当然也很好”。他对自己接下来在美国要做的事情有着这样的自信。 不过06、07年的得奖没有他,但最终在201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日本唯一同时拥有诺贝尔奖、富兰克林奖章、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世界能源奖这四大荣誉的科学家。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总而言之,值得一读,毕竟他的经历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诺奖得主。 -于2021.05.06

May 6, 2021 · 1 min · 7 words · John Mike

学术出版商与SCI-HUB引起的思考

在印度,为了自身利益,各大学术出版商开始联合起来,打算通过法院颁布禁令,使得当地的电信运营商对SCI-HUB的网址进行封禁,同时,SCI-HUB 的掌门人Elbakyan的推特被封,是在川普被封号之后的又一官方执法。比较有意思的是,印度当地的许多研究人员表示纷纷支持SCI-HUB,它不应该被拉黑,因为这方便他们更便捷地获取文献资料,以对研究有利。同时,法院也以“重要的公众问题”为由,进行广泛收集大众意见进行取证。昨天看了一下,我国目前还没有对SCI-HUB的一些网址进行封禁,具体有以“.se ”、“.do”、“.st”、“.ren”结尾的只含“SCI-HUB”的二级域名,均可浏览器地址栏直接访问。至于以后还能不能使用?看ZF态度。 目前,知识服务获取的价格越来越高。早在2016年,北京大学就因知网年年涨价,而选择暂停续订。因此,如果有人打算在知网上检索来自北京大学的文献,结果可能会让他感到失望,这个时候,其实就应该上北大自己的数据库-万方。也难怪2019年的翟天临在被北大录为博士后后,竟不知道“知网”为何物。同年,美国最大的公立大学系统,发表了美国10%研究论文的大学-加州大学,选择了和爱思唯尔“一刀两断”,因此也成为美国第一家完全取消与爱思唯尔合作的大学,原因是出版商的订阅费昂贵得不合理。 对于一些学术出版商巨头,在学术源头与用户终端方面采用的两头收费的做法着实让人觉得不合理却也只能望洋兴叹。这个时候,诸如Elbakyan类人物的存在与其所做的事情,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福音,并显得尤为可贵了。比起所谓的在理财过程中,被割韭菜,在实际生活中,各大平台联合起来,设置门槛,抬高壁垒,让用户成为被主导选择甚至压根就没得选的对象,更像是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显露出来的某种态势。只不过,此时的作用对象为社会中的每个人。 最后,关于互联网知识自由获取,推荐一部纪录片《互联网之子》,它为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怎么看待正版与盗版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教育的改进提供参考,更为重要的是,亚伦·斯沃茨的一些话,所映射出的是社会现象,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他付出了生命)。尽管这只是发生在国外的事情,但这也可能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只不过具体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 -于2021.04.24

April 24, 2021 · 1 min · 7 words · John Mike

Attitude is Changing

Many elders once told me that the radiation from using the computer is so heavy, I did not think its side effect could really do my body harm. However, these days, I feel it and begin to know the reason why I did not think radiation mattered before. Because we regard electronic equipment as our favorite toy which symbolizes Theodora’s box opening under our handles when we operate it. But as we spend 16 hours from the 24 of a single day with our favorite PC and in the next few days(could be a week concretely), we do the same so....

January 12, 2021 · 2 min · 218 words · John Mike